东莞纪检监察网

以战略定力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行稳致远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 2017-09-18 09:21 【字体大小:
  □张 浩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重大成果,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强调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这些新论断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的建设向何处去、继续全面从严治党如何抓”等问题,郑重宣示了将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到底的决心与信心,明示了党的建设的努力方向与着力点,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行稳致远的根本遵循。
  坚持问题导向,促使全面从严治党目标更为聚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管党治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猛药去疴,立规明矩,持续发力,解决了一些多年来一直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使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得以培育,先进纯洁的党内政治文化得以重塑。然而,虽然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应看到,全面从严治党仍任重而道远。当前,顶风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风”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动向、部分党员干部担当精神不足、“两个责任”落实不够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仍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解决。
  在新的历史起点与发展阶段,要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就必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就必须认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问题、对准问题,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治党管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更加聚焦于党内问题特别是突出问题的解决,有的放矢地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也要具备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和解决问题的自觉,以大无畏的精神和态度,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定力,原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坚强意志、执着信念和道德操守。定力的本义是指人的意志力,内在表现为意志控制力,外在表现为行为坚持力。它体现为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认清事物宏观走势的基础上,冷静沉着地行动。战略定力,就是实施战略的意志和决心,是决心、信心、恒心的体现,也是意志、毅力与智慧的体现。只有具备强大战略定力,才能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才能谋大局谋大势谋长远。
  在新的历史阶段,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增强战略定力,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突出强调保持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定力,就是要告诉全党,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不变、方向不改、力度不减,而且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就是提醒全党要牢记,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
  优化思路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既需思路对头,也需举措管用。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必须认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方面的新创造、新成就、新经验,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切实把继承传统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把总结自身经验和借鉴世界其他政党经验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规律性认识,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在新的历史阶段,要以科学严密有效的思路举措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必须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当前,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党建责任体系,有效实现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在管党治党中的协同作用与合力运行。二是要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推动从解决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和加强制度建设向抓制度落实和习惯养成转变。三是要加强党内监督与发挥外部监督作用有机结合,共同发力,推进权力监督全覆盖。四是要坚持解决不守规矩、不讲原则的“乱作为”与不履职、不担当的“不作为”相结合,统筹运用好激励约束机制,引导、调动、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教授、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