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感悟“安专迷”精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 2018-01-17 09:52 【字体大小:
  选了个冷门专业,一干就是一辈子,80多岁仍奋战一线,不搞科研就会“犯瘾”:“愿将此一生,贡献四化业”,守望病毒“火山口”数十年,从不懈怠……近日,荣获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火炸药专家王泽山院士和医学病毒学专家侯云德院士,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他们身上,共同体现了干事创业的一股精气神,那就是安下心来、专注起来、迷恋至深的“安专迷”精神。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颗心因何而安、安于何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命题。答好这道题,才能过好这一生。历史证明,真正能让心安定下来的力量,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信仰,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坚强意志,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实底气。有了这种力量,就能守得住寂寞、耐得了清贫、禁得起诱惑。
  然而,置身大千世界,面对世间万象,要让心安顿下来,确实不易。宋代吴处厚的《青箱杂记》记载,有两人热衷于奔竞钻营,“闻风即至,未尝暂息”,其中一人被称作“望火马”,另一人被叫作“日游神”。此二人,真实的姓名都没留下,可笑的绰号却流传千年,原因正在于一颗心无处安放。
  如何做到安心?不妨学学司马光。司马光每天就寝时,都会反省这一天的所作所为,如果与所拿俸禄相当,就能睡个安稳觉,如果稍有不及,则终夕“不自安”。明代的何良俊对此评价道:“今之士大夫每日饱饫肥甘,不知临卧时,亦曾打算一遭否?”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不妨见贤思齐,多些“打算一遭”的自省,寻求“无愧我心”的自安。
  安下心来能让人从容,专注起来可成就卓越。有的人,虽然坐得住冷板凳,却干不出大事业,原因就在于把“安之若素”当成了“安于现状”,对事业不专心、不钻研,却喜欢自诩资历老、经验多、名声大,一旦被人拆穿“西洋镜”,就会陷入窘境。
  北宋时,诗人姚嗣宗有一天在好友家吃饭,突然进来一位老郎官,喋喋不休地卖弄诗才。老郎官吟一句,姚嗣宗就对一句。老郎官不高兴,说:“我可是‘场屋驰声二十年’。”姚嗣宗立刻回敬了一句:“未曾拨断一条弦。”老郎官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可见,个人水平的高低、事业成就的大小,并非取决于“场屋驰声二十年”之类的熬资历、求美誉,而是要看“确曾拨断几条弦”的功力积淀。只有专心、专注、专一,静心沉潜、久久为功,才能把事业做到极致,才能让生命更加充盈。
  迷恋至深,则是一种身入心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一个人只有把全部精力、全部情感灌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才能达到“不疯魔,不成活”的境界。什么是痴心?欧阳修不放过“马上、枕上、厕上”的“三上”时间研究学问;诗人贾岛想“推”“敲”想得出了神,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太过投入,蘸着墨汁吃掉了粽子;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王泽山,因为想问题而经常走神,有时到一个地方办事,从前门进来又从后门出去了……这些,便是痴心痴迷的表现。
  也许在一些人眼中,如此痴心痴迷是古怪、另类。但如果理解了他们至朴的初心、至大的情怀、至高的追求,就会懂得他们的“痴”是一种真正的大智慧。正如清代的蒲松龄所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有时候,我们羡慕别人成功的荣耀、鲜花和掌声,却可能看不到他们付出的艰辛努力乃至巨大牺牲,看不到他们丰富而深邃的内心世界。正如两位获奖院士,支撑他们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是怎样一种力量,我们很难完全体悟,但是他们对于工作事业的“安专迷”,是我们能切实感受到的精神品格,也应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精神气质。(魏寅)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