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万事只求半称心”的哲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 2018-10-12 09:15 【字体大小: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希望更多的党员干部在物质享乐面前能够时常思索“下场”,在为民谋利方面又能多想想“上场”,多考虑下如何让百姓“称心”,少考虑些自己的“称心”。
  在杭州灵隐寺内,悬挂了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细观这则对联,内容虽然朴实无华,却饱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万事只求半称心”,并不是没有追求、没有目标的表现,也不是消极无奈、暮气沉沉,更不是玩世不恭、庸碌无为,而是一种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灵状态。为人处世,如果能经常做到摒弃浮躁心态、排除外物干扰、清除私心杂念,潜下心来钻研,那更有可能在平淡的生活和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起的业绩。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在世,必然会遭遇到这样或是那样不如意的事:有人事业无成,碌碌一生;有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有人家庭失和,妻顽子劣……可以说,人生正是由这诸多不如意构成的。正如智者所言:“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段话恐怕也是对“半称心”状态的另一种概括与总结。
  在古人看来,假如硬要追求“万事如意”“十全十美”的状态,不仅是难以达到的,而且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白居易借用润屋、虚舟等意象来劝诫人们,当官发财、功名利禄虽然可以令人在短期内获得满足感,然而,等待他的则很可能是火光烧屋的结局,倒不如保持“虚怀”,做一条虚舟,悠然自得而不受物欲的牵绊。
  然而,在当下却有少数领导干部过度追求“万事如意”状态。这样的人,对组织给予的各种待遇,总是不知足,不是埋怨官职不够高,就是嫌弃收入太少;不是抱怨工作紧任务重,就是认为组织对自己关心不够……这些人常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得陇望蜀。例如,安徽省原副省长陈树隆,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政治上攀附、经济上贪婪、道德上败坏”,真可谓一个追求“万事如意”、欲壑难填、贪得无厌的典型。
  对党员干部来讲,保持一种“半称心”的心态,在人生道路上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就不是什么难事,就能够既不做名利的奴隶,也不为钱财所左右。例如,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担任州委书记期间,爬湘西最难爬的山,走湘西最难走的路,去湘西最穷的村子,住湘西最穷的人家,带领湘西人民走上致富道路。从政数十载,他从未用权力谋过半点私利,没有收过一件不能放到台面上的东西。可以说,在物质利益面前,郑培民无疑是个知足的人,从不追求“称心”。然而,在为人民服务上,他又是如此不知足,工作上未尝有片刻的放松与懈怠。无论是当市委书记、州委书记,还是省委副书记,两个雅号始终伴随郑培民:一个是“三不书记”——说他不唱高调,不做表面文章,不搞政绩工程;一个是“三民书记”——说他爱民、亲民、一心为民。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希望更多的党员干部在物质享乐面前能够时常思索“下场”,在为民谋利方面又能多想想“上场”,多考虑下如何让百姓“称心”,少考虑些自己的“称心”。(范文)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