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却金亭碑

来源: 发布日期: 2020-06-16 16:42 【字体大小:

    却金亭碑位于东莞市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立,碑文内容为纪念明代番禺县尹李恺却金不受的廉政故事。
    却金亭碑是中国明代对外贸易,中泰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在研究明代对外贸易及涉外税制改革方面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当前进行的党政廉政建设也有深刻的重要的意义。
  " 却金亭碑" 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筑简介
    却金亭碑立现身处闹市,坐落于今广东省东莞市城区光明路与教场街交叉的街角处。碑为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东莞县知县蔡存微立,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由巡按广东监察御使闽惠安刘会重修。
    却金亭碑保存完好。碑文记载了明嘉靖年间番禺县尹李恺与暹罗(今泰国)商人文明交往,不受酬金的历史事件。
    2006年底,莞城的文化部门为了加强对却金亭碑的保护,在却金亭碑上修建了一个木石结构的仿古亭子。
    " 却金亭碑" 于2002年7 月17日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却金亭碑作为明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碑文记录

    却金亭碑的碑文,记述了1538年(嘉靖十七年)番禺县尹李恺来东莞交叉检查外贸,订立制度,不准官吏随意抽盘、骚扰外商。为表谢意,暹罗人柰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银奉送李恺,李恺拒不接受。柰治鸦看后来到广州禀请巡按王十竹批准,于1541年(嘉靖二十年)在东莞城码头附近的演武场之南,建却金坊和立却金匾。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建成却金亭并立却金亭碑。李恺,字克谐,福建惠安人。据载为1532年(嘉靖十一年)进士,授番禺知县,后迁尚书郎。
    根据碑文的记载,当时广东一带有些地方对外通商秩序混乱,贿赂和乱罚问题严重,甚至还有对外商拉差、劳役的现象。兼管口岸的番禺县尹李恺上任后,对外商" 不封舟者,不抽盘,责令其自报数而验之。无额取,严禁人役,勿得骚扰。" 外商非常感激他,由暹罗商人奈治鸦看邀集外商,筹得一百两白银,送给李恺,李恺坚决不受。奈治鸦看无法将银子退回给外商,就到广州找到李恺的上司,请求将这笔钱建个亭子,以表彰李恺的廉政。得到批准后,奈治鸦看便在当时东莞最热闹、人流最集中的地方之一——演武场筑亭、建坊、立碑、挂匾,名" 却金亭" ,其碑即名" 却金亭碑"。

    建筑背景

    明嘉靖年间,广州东莞已成为当时主要的港口之一,1538年(嘉靖十七年),暹罗商人奈治鸦看带着本国国王的文书引信、货物来到东莞港,要求进行通商贸易。当时番禺县令李恺主持对外贸易事务,他认为检查进出口货物的一套制度手续繁冗,主张要简化管理,简便手续,决定" 更制设规" 加以改革。因而对暹罗国商人只需自报货物数量进行检验。检查时" 不封舶,不抽盘,严禁人役,毋得骚扰" ,对外商采取既合规范,又不刁难的做法,深深地感动了暹罗国商人,他们自愿赠金百两,报答李恺。李恺再三坚持不接受重金。暹罗国商人越发感动," 相率壮其事于十竹王子" (《却金亭碑记》),恳请要求将赠予的款项用于树坊挂匾,筑亭立碑,以表彰李恺却金廉政之美德。据《崇祯东莞县志》记载,暹罗商人为番禺知县李凯树坊挂匾的地点在教场左边,即现东莞城区光明路与教场街交界处,匾题" 却金" 两字。1541年(嘉靖二十年)东莞县县丞祁门李楣,认为李恺拒收重金之事,立德立公,应该赞扬,他请王希文撰文,立了《却金坊记》碑。但是,碑文对" 却金" 一事,提得不多,而对李楣之所以立碑颂扬此事原由以及王希文的一番畅论,着墨不少。因此,到第二年,巡按广东监察御史姚虞(宗舜)来粤视政,据《却金亭碑记》:" (姚虞)盖数闻却金事,及历东莞,又见却金扁(匾),于心实慕焉,驻马迟回久之。盖重感李子之政,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 这是,正好在旁边的知事蔡存微对他说:" 扁(匾)以旌廉,盛事也,不有碑之,吾惧其偎焉圮也。" 姚虞也颇有此感,幷且亲自撰文," 记其实以贻不朽".在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也在教场左建立却金亭置碑。[2]莞,又见却金扁(匾),于心实慕焉,驻马迟回久之。盖重感李子之政,良心之在诸夷未尝泯也。"这是,正好在旁边的知事蔡存微对他说:"扁(匾)以旌廉,盛事也,不有碑之,吾惧其偎焉圮也。"姚虞也颇有此感,幷且亲自撰文,"记其实以贻不朽"。在154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也在教场左建立却金亭置碑。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