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江门 悠悠廉韵润侨都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日期: 2025-10-14 09:32 【字体大小:

大江门户,南海明珠。广东江门,因地处西江及其支流蓬江汇合处,两江之上的烟墩山与蓬莱山对峙如门,故名“江门”。千百年来,岭南文化、华侨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融、激荡。从明代大儒陈白沙的清廉自持,到近代维新先驱梁启超的心系家国;从“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的航空救国,到南楼七烈士的誓死抗战……崇廉尚洁的文化底蕴、深厚绵长的家国情怀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彰显出旺盛生命力。

先贤风骨蕴清风

江门,别称五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岭南儒城”美誉。千年文脉在时光长河中奔涌不息,先贤的清风傲骨照拂五邑大地,绘就了这座城市的底蕴和风骨。

古有“儒林里”之称的开平荻海余村,坐落着一幢三面环水的风采堂,大堂正中悬挂着《从政六箴》——清、公、勤、明、和、慎,这是北宋政治家余靖一生坚守的廉洁箴言。余靖与欧阳修、蔡襄、王素并称为“庆历四谏”。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上奏《百官图》揭露官员升迁中的不正常现象,反遭诬陷被贬。当时,朝廷官员都生怕连累获罪,噤若寒蝉,唯独余靖挺身而出,为范仲淹鸣不平。余靖勤政爱民,外交勋著,“三使契丹寒赤胆,七平西夏建奇功”,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其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安国兴邦的从政理念,时至今日依然风采动人。

漫步在新会区会城街道,红墙黄瓦的新会学宫格外引人注目。学宫内珍藏着一座敬义戒石碑,碑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诉说着明代硕儒陈献章的清廉之志。陈献章,因生活于江门白沙村而被世人尊称为白沙先生,是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他主张政治清明,曾言“贪官污吏侵渔百姓甚于盗贼,此辈不除,虽有良法美意,孰与行之?”据记载,有都御史令番禺县每月给他送米一石,他坚辞不受,说“有田二顷,耕之足矣”;又有按察使花巨金买园林豪宅送他,他亦回绝。清廉自持立风骨,正是陈献章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

在新会茶坑村,有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砖土瓦平房,这里是梁启超出生和少年时期学习生活的地方。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驱,他心系国家与民族,积极支持五四运动。在动荡变革交织的时代,梁启超以笔为戎自强不息,其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在哲学、文学、史学、法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并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一词。他言传身教,将一生不变的家国情怀融入梁氏后人血脉。以“爱国”为首的梁氏家训,训诫子孙矢志不渝报家国。梁启超9个子女中7个留学海外,皆学成归来报效祖国,留下“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赤子侨心报桑梓

江门被誉为“中国侨都”,祖籍五邑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有530多万人,遍布全球145个国家和地区。一代代五邑华侨漂洋过海、艰苦创业,他们始终爱国爱家,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华侨把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化为文字,连同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一同寄回家乡,这种“银”“信”合一的邮传载体被称为“侨批”。2013年6月,16万封中国侨批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有近5万封来自五邑地区。正是大量侨汇的汇入,使得五邑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一座座兼具防御功能和美学价值的碉楼遍布侨乡村落,成为广东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堪称中国乡土建筑史的奇迹。

在江门台山斗山镇的陈宜禧纪念广场,复原的“新宁号”火车头停在铁轨上,重现当年新宁铁路的真实场景。清末华侨陈宜禧在美国从事铁路建设达40年之久,因不满当时祖国铁路路权被洋人控制,誓要修一条中国人自己的铁路。1904年,年逾花甲的陈宜禧回到故乡,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为号召,建设了中国第一条自主投资、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民办铁路——新宁铁路。这条铁路于1920年全线建成,全长133公里,对当时五邑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诞生,江门华侨华人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作出重要历史贡献。华侨陈少白与孙中山是志同道合的战友,他积极参与筹备乙未广州起义、组织香港兴中会、创办革命报纸等活动,为革命鞠躬尽瘁。抗日战争爆发后,华侨郑潮炯背起瓜子袋走遍城镇,以微薄义卖筹得18万元巨款,悉数捐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华侨司徒美堂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募捐了1400多万美元和几十架飞机,毕生为国事奔走。在开国大典上,司徒美堂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这是新中国政府给这位爱国华侨的最高礼遇。

江门恩平是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华侨冯如的故乡,他是我国首个提出“航空救国”主张并付诸实践的人。1909年,“冯如1号”在美国奥克兰腾空而起,试飞成功。冯如毅然放弃了美国的高薪职位和安逸生活,留下“壮国体,挽利权”的豪言壮语,携带两架飞机以及制造设备,踏上了归国的旅程,揭开了中国航空工业史的新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五邑籍华侨华人所体现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炙热沸腾的爱国情怀,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江门人勇担新使命、建设新侨都的强大精神动力。

红色热土养正气

五邑大地是一块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沃土,每一寸革命先辈用鲜血浸染的土地,都烙印着厚重的红色文化。

在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两位革命先辈的铜像手挽着手,并肩而立。1928年,周文雍和陈铁军假扮夫妻进行秘密活动,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不管是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还是百般酷刑逼迫,都无法撼动他们的革命信仰。周文雍在狱中墙壁上写下了共产党人“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的绝笔诗。敌人将周文雍和陈铁军押赴刑场,两人昂首挺胸,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用生命写就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

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建有一处林基路红色教育基地。林基路,原名林为樑,1938年赴新疆任职时改名为林基路,表示永远遵循党的基本路线。在新疆工作的5年时间里,他办教育、传播马列主义,修桥筑路、改善民生。1942年9月,林基路等大批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被反动军阀逮捕入狱。“坚定信念,贞守立场!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林基路在狱中创作了这首气壮山河的《囚徒歌》,表达坚定的革命信仰。1943年9月27日,他与陈潭秋、毛泽民等共产党员英勇就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南楼,是一座位于开平市赤坎镇腾蛟村的百年碉楼,墙壁上清晰可见的枪弹痕和炮弹孔,见证着七烈士英勇抗战的英雄事迹。1945年7月,日军急于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的水上撤退路线,兵分三路进犯赤坎。司徒氏四乡自卫队据守南楼,抗击沿潭江进犯的日军。为掩护父老乡亲转移和队友突围,7名壮士自愿留下。他们凭楼坚守10天,射杀日军16人,拖延了日军借道侨乡水路撤退的计划,最后英勇就义。南楼原址现在建成了南楼纪念公园,民众在这里感悟革命先辈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抗战精神。

进入新时代,江门在红色革命精神和华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奋发图强,全力推进“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港澳融合、侨都赋能、人才倍增”六大工程,致力打造侨都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奋力谱写清廉侨都、魅力侨都新篇章。江门市纪检监察机关扛起监督首责,找准找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切入点着力点,锚定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定位,紧盯全面深化改革、“百千万工程”等重点,细化政治监督清单,有力护航高质量发展。聚焦优化营商环境这个“一号改革工程”,深入开展“廉润五邑·亲清护企”专项行动,聚力打通政企、纪企互动“中梗阻”,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聚焦“一老一小”做实民生实事,开展渡运领域专项治理,推动解决校园餐、养老服务、安全出行等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用好正反典型案例,全方位推进警示教育,深化清廉江门建设,持续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发展环境。

【链接】崖山海战  气节长存

走崖山海战,是南宋祥兴二年,南宋与元军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古井镇银洲湖海域进行的大规模海战,最终以南宋全军覆灭、元朝统一中国告终。这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大海战,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决战中,南宋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等名臣誓死抗敌的忠义气节为后世传扬。

1278年,南宋末代少帝赵昺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官员护卫下,率10万多军民退守新会崖山。1279年正月,元军追至崖山,张世杰指挥宋兵集结船舰千余艘,结成海上长城,与元军决战。元将张弘范率2万军队封锁海口,断绝宋军淡水补给。元军将俘虏的文天祥押解至崖山,逼其劝降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作《过零丁洋》以明志,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军发动总攻后,宋军防线崩溃,陆秀夫见突围无望,背负8岁的皇帝跳海,十余万军民随之投海殉国,张世杰也遭遇风暴溺亡。明朝大儒陈献章撰写楹联“宇宙万年无此事,春秋一例仿诸公”,以表达对殉宋英杰的推崇。

周恩来同志曾说:“崖山这个地方的历史古迹是有意义的,宋朝虽然灭亡了,但当时许多人继续坚持抗元斗争,保持了民族气节。”当地民众将《抗元复宋》《乌利单刀》等崖门海战故事代代相传,崖门奇石上的题字也成为人们凭吊南宋忠烈的重要遗迹。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