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古称韶州,自古以来就是沟通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要冲。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汇聚交融,孕育出善美和谐的地方特色文化。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转战在这片丹霞绚丽的红色热土上,铸就了韶关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走进韶关,星罗棋布的人文遗址、自然胜迹,诉说着这里的廉洁故事和革命精神,见证着这座城市风物美、人心善的精气神。
千年文脉绽放“风度”“风采”
三江六岸纵横交汇、山水城相映成趣的韶关,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城,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徜徉其间,这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无不映照着历史的倒影、诉说着古城的“风度”“风采”。
行走在韶关的大街小巷,很容易被频繁出现的“风度”这一词汇所吸引。仁化县周田镇有风度村,韶关城区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是风度路,全市城镇分布着近百间风度书房,多所中小学校以“风度”命名……
“风度”之所以应用如此广泛,源于韶关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张九龄。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玄宗时的宰相、诗人。他的诗风格清淡雅正,留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等千古名句,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等职,为政清廉、正气凛然。上书唐玄宗奉诏开凿大庾岭新路,修成后成为连通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被后人誉为“古代的京广线”;坚持保民育人、省刑罚、薄征徭、选贤择能的施政方针,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一系列利国利民的实绩让他被史学界公认为“开元贤相”。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人选,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风度”一词,自此深深熔铸进韶关文脉。
韶关浈江区的闹市区,有一座飞檐翘角、华饰圆顶的标志性建筑,名为风采楼,承载着韶关对北宋名臣余靖的纪念。余靖原名希古,字安道,号武溪,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与欧阳修、蔡襄、王素并称为“四谏”。余靖官至工部尚书,谥“襄”,后人尊称他为“余忠襄公”。他一生为国家竭智尽忠,建策匡时,抚民治吏,三使契丹,两平蛮寇。他还总结撰写出“清、公、勤、明、和、慎”等《从政六箴》,把清廉守正、抱公绝私、明辨是非、勤恳尽责、推崇俭朴、谨言慎行等作为立身原则和自觉要求。与余靖同朝为官的蔡襄赞其“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宋仁宗御笔亲题“风采第一,广南定乱,经略无双”。余氏后人遂以“风采”为家族堂号,韶关文脉自此增加“风采”二字。
回望悠悠历史长河,“风度”“风采”始终泽被这片沃土的文脉。曾在韶关生活过的韩愈、王安石,以及在韶关留下诗文名篇、精彩故事的苏轼、杨万里、文天祥、柳宗元、周敦颐等,在这片山水留下了千年传颂的气节风骨,成为滋润这座城市的一抹墨香、一股清气。
红色热土矗立不朽丰碑
韶关地处粤湘赣交界处,作为岭南通往中原的咽喉,与江西赣州、湖南郴州并称为中国的“红三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十大元帅大部分曾在韶关战斗和生活过,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和精神财富。
犁市当铺,是位于韶关浈江区犁市镇武江河边的一组晚清时期的商业建筑群,见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的革命足迹。1927年12月,朱德率领南昌起义余部800余人,驻扎犁市当铺。在此期间,朱德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大练兵,积极帮助恢复当地农会,两次支援西水暴动,痛歼反动民团。经过犁铺头整训,部队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得到很大提升,以粟裕、杨至诚为代表的一批指战员走出犁铺头后,逐渐成为革命骨干力量。更为瞩目的是,在这里,朱德与毛泽东特使何长工会面,不久后实现“练兵犁铺头、会师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仁化县城口镇,群山环抱间,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上方高悬的鲜红五角星,向人们讲述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韶关是红军长征途经广东的主要地区。1934年10月25日至11月14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后经过韶关的南雄、仁化、乐昌等地,顺利突破3道封锁线。红军长征过粤北,虽然只有21天,但红军不怕牺牲、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爱护群众、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的纪律,给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和韶关市博物馆保存有不少当时群众给红军捐款捐物的收据等展现军民鱼水情的文物。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贯通岭南中原的梅岭古道,不仅回响着古驿道千年的车马喧嚣,还激荡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的壮志豪情。中央红军长征后,项英和陈毅奉命留下,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所部小分队被重重包围,一连20多天无法脱险,他不得不隐蔽在梅岭的一个山洞中。此时,陈毅伤痛复发,九死一生之际,挥笔写下气壮山河的“绝笔”诗《梅岭三章》,展现了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如今,梅岭古道边修建的《梅岭三章》诗碑,已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课堂。
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韶关这片热土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承载着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铸就了不朽丰碑。现韶关境内有各类红色革命遗址1200余处,其中省级红色革命遗址502处。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已融入韶关人民的血脉,成为支撑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风清气正护航赶超跨越
“横五岭之门户,当百粤之冲津”。进入新时代,作为粤北门户的韶关,迎来了换道领跑、赶超发展的绝佳机遇。
土地广袤但经济发展却落后于珠三角的粤北,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地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调研,每次都心系粤北等地区,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强调广东要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并对带动和推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为韶关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锚定目标谋发展,实干担当勇争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绿色为底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韶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韶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唯一的数据中心集群城市为契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奋勇向前。
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韶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既开展损害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又以监督的“头号力度”保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深入推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扎实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又聚焦绿美韶关“六大行动”开展专项监督;既坚持严管厚爱,运用“四种形态”严明纪律,又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推动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近年来尤其是党的二十大以来,韶关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正风肃纪反腐清除“绊脚石”、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护航韶关赶超跨越。
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从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若干措施》,到编辑展现本地廉洁文化资源的《韶关红色廉洁故事》《韶关清廉家风录》等读本;从摄制展播现代节日系列廉洁文化微视频,到运用近年来查处的典型案例更新廉政教育基地、做实警示教育……近年来,韶关市纪委监委始终把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工程,坚持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着力提升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营造崇廉拒腐的社会氛围,以全面从严治党标本兼治的新成效为赶超跨越增动力、添活力。
新征程上,韶关,这座丹山碧水的善美之城,赓续革命先辈的廉洁风范、奋斗精神,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谱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
梅关古道品诗词
梅关古道,又称庾岭古道,始通于秦汉,起初只是一条羊肠小道,至唐开元年间,才成为一条青石铺就的驿道。一千多年来,这条古道贯通岭南中原,走过无数走卒商贩、文人墨客。虽大多人和事都湮灭于历史的尘烟,但也有不少文字抵得住磨砺沉淀下来,让今人能略微体会古人行走梅关古道的心境。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过梅关古道时,心里应是有愤懑不平,也有壮志雄心。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因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触犯权贵,被贬徐闻典史。途经梅关,听闻绝美的爱情故事,也让其创作热情迸发。正如《秋发庾岭》这首诗的意象,纠结、反差、胶着却也蕴含勃发气象。
“处处人缘山上巅,夜深风雨不能前。山灵丛郁休瞻日,云树弥漫不见天。猿叫一声耸耳听,龙泉三尺在腰悬。此行漫说多辛苦,也得随时草上眠。”王阳明阔步过梅关,他是一代大儒,是治世能臣,也是统军良将。龙场悟道后,在南赣的几年,他完成了心学体系,平定了匪患叛乱,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宏愿。过梅关古道时,王阳明虽然在奔波操劳中已沉疴难医,但却仍心境平和地面对困难。正如他的这篇《过梅岭》,纵使是爬山、夜雨、睡草地,依然是腰悬宝剑向前行。
当然,与梅关古道相关的诗篇还有很多,“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梅关古道见证了文天祥慨然赴死的决绝;“依稀已觉黄粱熟,却把梅关当玉关”,古道边的梅树曾聆听过戚继光壮志未酬的惆怅……一篇篇诗词、一句句感慨为梅关古道增添了沉甸甸的分量。梅关古道早已不仅仅是自然之路,更是一条人文之路。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