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当有“升米公事”的作风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 2020-09-21 16:03 【字体大小:

    明代袁宏道在任吴县知县时,发现衙吏办事无不故意拖沓,到县衙等待讼决的人往往长时间吃住在县城,还要行通融打点之事,客栈都住满了,人们怨声载道。袁宏道大力整顿吏治,推行省讼便民,尤其处理公案公允快速,办事之人往往只在县城吃一顿饭,事情就办结了。百姓称之为“升米公事”,时人感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
    在古代,如袁宏道这般勤勉高效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被载入史籍,流传至今。古人所见到的,更多是敷衍、拖沓、懈怠等官场陋习。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藏有“黑色幽默”:看一看图中城门口外那一栋高等级的衙署,宅院的沟壕内有木板加固,墙上交叉排列着尖刺,一座木桥与院门相连,这是朝廷公文出宫后的第一站,然后向四处传送。九个兵卒散坐在门口,左侧的卧兵前摆放着公文箱,右侧的一个士卒趴在公文箱上打瞌睡,院子里卧着一匹吃饱喝足的白马,显然它在苦苦等待主人起身出行。本应该在清早出行的差役队伍,快到晌午了,还迟迟不能出门,真实地表现了北宋末年冗官冗兵、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细细琢磨一个“办”字,中间是一个“力”,就是要下力气,两边两滴水,就是要付出辛劳和汗水。清代汪辉祖有一段为百姓着想的“体己话”:“好比乡人入城探事,午前得了,便可回家;迟之午后,必须在城觅寓,不惟费钱,且枉费一日之事。”老百姓靠卖力气养家糊口,耽误一日工夫,就少了一天供养,那些被羁管监禁的就更不堪忍受了。“一日积一事,两日便积两事,积之愈多,理之愈难,势不能不草率塞责”。汪辉祖的这番话,发人深省。
    “民者,国之根也”。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为民服务是本分,尽职尽责是应当,“升米公事”的办事作风成为很多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廖俊波在生命的最后45天,有22个晚上在开会、14个晚上在外出招商或者赶路……正是这种“俊波速度”,使政和县实现了从“省尾”到全省“十佳”的巨变。黄大年回国7年,超出了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出差,不肯浪费宝贵的白天,他总是订夜航,在飞机上入眠,一年365天,几乎每一日都排满了工作……正是无数奋斗者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成就了“当惊世界殊”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
    也要看到,当前依然有少数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甘于在岗位上“混日子”,热衷于“打太极”,工作能推就推、能拖就拖,问题能绕就绕、能躲就躲,松散懈怠,不为群众解难,耽误群众办事……凡此种种,损害党的形象,危害群众利益,必须坚决纠正。
    良弓在手,贵在速发。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此心不敢不尽,此身不敢不劳”的意识,为公要“案无积卷,事不过夜”,办事要“思心一至,不闻雷霆”,在自己的岗位上,在有限的时间里为百姓做更多的好事、谋更多的福祉。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弘扬“升米公事”的作风,拿出“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魄力,把事情往前赶,把工作往实里抓,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让群众有盼头、得实惠。(向贤彪)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