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纪检监察网

光明简肃的何熊祥

来源:南粤清风网 发布日期: 2020-02-25 18:47 【字体大小:

  何熊祥(1567-1642年),字乾宰,又字师帝,别号玄谷,明代广东新会人,为官刚正,秉公办事,有“六部尚书”之雅称,著有《四巡奏疏》《平刑八议》《南都疏略》《南疏续刻》等。
  御史六年 深得民心
  据《何氏家谱》记载,何熊祥自幼“禀性沉默,淹贯经史”。万历六年(1578年),他12岁便考中秀才,10年后又中举人。4年后,何熊祥又登进士,且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他又被授任为监察御史,先后到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巡察,其间多次为民请命,揭发贪官,平反冤情,深得民心。
  在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兼盐运时,何熊祥发现大中丞侵吞关藩饷银27万两,他不畏权势,上奏揭发,一时百官震动,朝廷上下风气一新。又有云南中丞李材因被人诬告,充军发放到福建多年,何熊祥知有冤情,于是上奏申辩,使得冤案得以纠正,得到官民一致称颂。
  巡按江苏时,何熊祥了解到当地征税比其他省份严苛,于是上奏请免,先后减免了该地皇饷银6万两,旱涝银50万两,以及旧欠税款60万两。江苏老百姓无不感激万分,并对此念念不忘。
  何熊祥在南都七郡巡察时,又奏免税契15万两。当他发现一位税监企图并吞织造的税款,便上奏揭露,使私吞税款现象及时得到制止。官员吴宗尧上奏陈事,触怒皇帝,被下诏入狱,何熊祥知是冤情,一连十多次上奏为他申辩,直至得到皇帝的认可,才平了冤狱。
  何熊祥不介意个人得失,不畏惧权贵,将百姓疾苦放于心间,任监察御史6年间,深得百姓爱戴。又过了13年,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何熊祥升任大理寺正卿。因为职位升迁太慢,不少人说他为人笨拙,不懂钻营,但何熊祥却毫不在意地说:“升官快慢又有什么关系呢?”
  “六部尚书何熊祥”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改南京为留都,官僚机构的设置、官员的级别完全和北京一样。
  天启元年(1621年),何熊祥升任南京工部尚书,后又改任吏部尚书,两年后旋升冢宰(宰相的别称,正一品)。早先,或有户部、礼部、兵部等尚书官位空缺,在未有新任到职之前,均由他兼管,当时朝廷上下就有了“六部尚书何熊祥”的雅称。
  在刑部期间,何熊祥发现许多囚犯没有得到及时发落,病死狱中。他即上疏陈述利害,得到及时处理,挽救了一批犯人的性命。在吏部,他奏请用人、发饷以救辽东的厄困。在礼部,他奏请太子不要停学,端正宫中仪节。在户部,他举报假冒文书起送的奸宄,清除运兵雇募的弊端,恢复“阻冻速催”的规则,并奏请储蓄,年积国帑数十万。在兵部,他通过说服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解决了兵士因待遇而聚众鼓噪的事件,使兵士翕从……
  何熊祥凭借自己的声望,为国家和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进贤,退不肖,俱满人意”。即使当了大官,他仍然保持着刚正不阿的品行,一心为民。有人问他为何能做到如此,他回答道:“吾有虚、公二字而已。”即虚心和为公。何熊祥在衙里,斥退佞人,起用贤良;性情恬淡,用事严谨;诚实正派,不染奢华;待人以礼,平易近人。他的奏疏,多是亲手撰写,不随便假手他人。六部事务纷繁,何熊祥十分忙碌,有些奏疏,常常要在轿子里面打好腹稿,又在烛光下撰写。他事事以国家利益出发,因而总能得到皇帝的重视。
  三朝元老 告老还乡
  何熊祥“平生最寡言,外常钝,而内甚辩,正大诚笃。”他身居显贵,但“性不善侈,朝夕供给,廉俭而已”。由于何熊祥在南京任职出色,皇帝欲召他到北京任冢宰。何熊祥的父亲写信跟他说:“你侥幸做到大官,操守清白。皇上很知晓你心。我幸亏身体健康,你毋庸挂念。”然而,何熊祥已有南归侍养老人之意。
  天启三年(1623年),何熊祥两次上疏请辞回乡侍奉双亲,他说:“古礼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今臣父母年已八旬,亦一子不从政之时矣,而臣为独子,子不从政,非臣而谁。”皇帝见其一片孝心,终于批准他回乡,但仍表示若有需要便会召他回朝。
  此时的何熊祥已有57岁。他为官30多年,经历了神宗、光宗和熹宗三朝皇帝。启程回乡的那天,南京郊外为他送行的人塞满路途,众多官员赋诗赠别,当地百姓依依不舍。有一位叫陈道亨的官员写道:“北斗声名冠六曹,怀旧此日赋劬劳。汉朝扶老分鸠杖,岭表传家有凤毛。君自陈情追李密,人从启事忆山涛。蒲轮指日征安石,伫看苍生拥节旄。”
  南归新会后,朝廷各级官员多次举荐何熊祥复出,但均被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拒绝了。回乡近20年,何熊祥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享受五代同堂的天伦乐趣。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一旦邑有大事,即身出主之,全无难色”,至于和睦乡里,施舍贫困,无不尽心尽责。
  崇祯十五年(1642年),何熊祥去世,享年76岁。他去世后,皇帝派专人来谕赐葬,赠以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号文懿。何熊祥为官一身正气,铁骨铮铮,言人之不能言,言人之不敢言,始终谨记“简约严肃,恭守礼法,忠爱孝悌,节义传家”的家训。同时,他以“一生不以私干人,亦不受人私”教育后人,去世前还叮嘱子孙为人要“光明简肃”。何氏子孙秉承祖训,人才辈出,在当地被誉为“阀阅门第,世代书香”。(何耀超)

中共东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东莞市监察委员会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东莞市南城区鸿福路99号行政中心大楼主楼14层 邮政编码:523888   粤ICP备19111585号-1    网站地图
首页 莞邑廉情 信访举报